比扬医疗
资讯分类

慢阻肺治疗常见三大误区,最容易忽视的是它?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比扬医疗
  • 来源:www.csbeyond.com
  • 发布时间:2020-11-25 10:1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约1亿人。尽管我国慢阻肺发病形势严峻,但公众、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上认识仍比较薄弱,而这些偏差误区往往影响了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近日,在由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发起、旨在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吸入治疗规范化水平的国内首个吸入装置学院启动仪式上,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规范化使用吸入装置,以更好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状:慢阻肺患者约1亿,生活质量堪忧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介绍,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者人数约有1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7.4%,平均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然而,与高血压、糖尿病相比,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堪忧,由于患者经常会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多痰、长期咳嗽等症状,致使大多数患者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困难,如爬楼梯、外出购物等。除了稳定期症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外,一旦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则有可能急诊就医,甚至住院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慢阻肺治疗的目标,也是慢阻肺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渴望。 慢阻肺治疗三大常见误区 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最容易被忽视:虽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三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肺功能检查 据陈荣昌教授介绍,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但在我国,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这就导致我国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误区二:只有症状严重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不用药或停止用药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慢阻肺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即使症状缓解了,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所以切记不可擅自停药。 201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参与的研究已证实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对于治疗早期慢阻肺的效果是确切的,能改善症状和减少急性加重,还存在延缓疾病进展的趋势。 误区三:吸入装置不影响疗效,选择操作最简单的就够了 目前慢阻肺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疗法,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疗效,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而什么样的吸入装置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吸入装置例如干粉吸入剂,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需要患者用力、快速的吸气配合,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本来就呼吸困难的慢阻肺患者来说难度较大。在实际吸入过程中,经常存在没有吸到药物,或者吸入药物的剂量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 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更创新的吸入装置,如能主动喷雾的软雾吸入装置,无需患者“用力深吸气”也能够稳定的递送药物,确保了高效的肺部沉积,也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用惯了干粉吸入剂,对换用新型吸入装置有抵触心理。对此,郑则广教授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帮助、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指示等方式进行训练,从而正确掌握吸入装置的操作方式,保证规范治疗。

慢阻肺治疗常见三大误区,最容易忽视的是它?

【概要描述】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约1亿人。尽管我国慢阻肺发病形势严峻,但公众、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上认识仍比较薄弱,而这些偏差误区往往影响了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近日,在由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发起、旨在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吸入治疗规范化水平的国内首个吸入装置学院启动仪式上,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规范化使用吸入装置,以更好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状:慢阻肺患者约1亿,生活质量堪忧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介绍,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者人数约有1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7.4%,平均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然而,与高血压、糖尿病相比,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堪忧,由于患者经常会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多痰、长期咳嗽等症状,致使大多数患者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困难,如爬楼梯、外出购物等。除了稳定期症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外,一旦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则有可能急诊就医,甚至住院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慢阻肺治疗的目标,也是慢阻肺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渴望。






慢阻肺治疗三大常见误区

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最容易被忽视:虽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三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肺功能检查






据陈荣昌教授介绍,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但在我国,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这就导致我国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误区二:只有症状严重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不用药或停止用药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慢阻肺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即使症状缓解了,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所以切记不可擅自停药。

201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参与的研究已证实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对于治疗早期慢阻肺的效果是确切的,能改善症状和减少急性加重,还存在延缓疾病进展的趋势。






误区三:吸入装置不影响疗效,选择操作最简单的就够了






目前慢阻肺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疗法,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疗效,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而什么样的吸入装置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吸入装置例如干粉吸入剂,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需要患者用力、快速的吸气配合,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本来就呼吸困难的慢阻肺患者来说难度较大。在实际吸入过程中,经常存在没有吸到药物,或者吸入药物的剂量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

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更创新的吸入装置,如能主动喷雾的软雾吸入装置,无需患者“用力深吸气”也能够稳定的递送药物,确保了高效的肺部沉积,也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用惯了干粉吸入剂,对换用新型吸入装置有抵触心理。对此,郑则广教授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帮助、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指示等方式进行训练,从而正确掌握吸入装置的操作方式,保证规范治疗。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比扬医疗
  • 来源:www.csbeyond.com
  • 发布时间:2020-11-25 10:16
  • 访问量:
详情

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约1亿人。尽管我国慢阻肺发病形势严峻,但公众、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上认识仍比较薄弱,而这些偏差误区往往影响了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近日,在由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发起、旨在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吸入治疗规范化水平的国内首个吸入装置学院启动仪式上,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规范化使用吸入装置,以更好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状:慢阻肺患者约1亿,生活质量堪忧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介绍,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者人数约有1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7.4%,平均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然而,与高血压、糖尿病相比,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堪忧,由于患者经常会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多痰、长期咳嗽等症状,致使大多数患者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困难,如爬楼梯、外出购物等。除了稳定期症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外,一旦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则有可能急诊就医,甚至住院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慢阻肺治疗的目标,也是慢阻肺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渴望。

慢阻肺治疗三大常见误区

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最容易被忽视:虽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三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肺功能检查

据陈荣昌教授介绍,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但在我国,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这就导致我国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误区二:只有症状严重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不用药或停止用药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慢阻肺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即使症状缓解了,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所以切记不可擅自停药。

201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参与的研究已证实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对于治疗早期慢阻肺的效果是确切的,能改善症状和减少急性加重,还存在延缓疾病进展的趋势。

误区三:吸入装置不影响疗效,选择操作最简单的就够了

目前慢阻肺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疗法,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疗效,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而什么样的吸入装置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吸入装置例如干粉吸入剂,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需要患者用力、快速的吸气配合,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本来就呼吸困难的慢阻肺患者来说难度较大。在实际吸入过程中,经常存在没有吸到药物,或者吸入药物的剂量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

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更创新的吸入装置,如能主动喷雾的软雾吸入装置,无需患者“用力深吸气”也能够稳定的递送药物,确保了高效的肺部沉积,也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用惯了干粉吸入剂,对换用新型吸入装置有抵触心理。对此,郑则广教授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帮助、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指示等方式进行训练,从而正确掌握吸入装置的操作方式,保证规范治疗。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400-066-7111 400-066-7111
服务时间:
0: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版权所有:湖南比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营业执照号:91430104691832278C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学士街道黎家村路比扬科技园   湘ICP备09028240号-1  网址建设:中企动力 长沙  比扬.网址